1973年6月底一天,在广东省“公交办”工作的妹妹王莹接到办公室的同志通知:根据上级指示,要她和哥哥王文彬(当时在省革委组织办公室工作)第二天上午到省委小岛宾馆,粟裕同志想见见你们。收到通知,我们兄妹骤然惊喜,对父亲多年的思念,一时不知从何陈述。
第二天,我们按时来到指定地点的接待厅,坐下不久,就见到神采奕奕、身材干练的粟裕伯伯像慈父般微笑着迎面而来。我们早听说父亲王绍杰曾在粟裕伯伯身边工作多年,而粟裕伯伯不忘在上一年接到王文彬的去信,询问父亲王绍杰的下落,此次乘来广东视察港口建设的机会,挤出时间接见我们。当粟裕伯伯的手紧握着我俩的手时,一股暖流传遍全身,我俩饱含着对党的感激,对新四军的深情,对父亲长久的怀念,禁不住热泪盈眶,妹妹忍不住哭出声来。粟裕同志非常亲切地安慰我们说:“王绍杰同志是一位好同志,他在新四军工作期间给大家印象很好,他是在1945年北撤渡江时不幸牺牲的,这和在作战中牺牲一样光荣。你们要继承父志,好好工作。”聆听到粟裕同志当面的亲切教导,令我们永生铭记在心。
当时一起接见我俩的,还有粟裕同志的夫人楚青同志以及原新四军军部和一师几位父亲的战友,大家坐定之后,就平静地、如谈家常似地介绍我父亲的情况。楚青同志说:“我和你们父亲曾在一起工作,他年纪较我大,文化理论水平高,待人和气,我们都看重他。每当打仗有战利品、有香烟时,粟裕同志总是交代:要转送一些给‘王夫子’(周围同志对父亲的爱称),他经常要在晚上加班起草文件或写文章,很辛苦……”。粟裕同志一行回到北京不久,楚青同志特地寄来父亲1939年与粟裕等同志的合影,留给我们家属作纪念。还多次写信介绍我们与彭冲、严振衡(原装甲兵参谋长)、王直、吴肃(原南京军区空军政委)、钟国楚(原江苏省军区政委)等二十多位老同志与我们会面和通信。原福州军区副政委王直曾与父亲共事六年,感情很深,为悼念我们的父亲,于1986年撰写了一篇长达5000多字,题为《历久弥深的怀念》的文章,发表在《福建党史通讯》、《广东党史》、《汕头日报》上。这些,都使我们从中得到深刻教育和勉励!
哥哥王文彬在八岁到福建龙岩后不久就离别了父亲;妹妹王莹当年仅五岁多,只模糊记得阿爹是打日本鬼子去了。父亲从此杳无音信,给家人留下无穷的思念和遗憾啊!
后来我们从已病逝的妈妈和老同志们及家乡亲朋的介绍中得知:父亲王绍杰是广东省澄海县神州乡人,生于1905年5月,早在大革命年代,时受任澄海中学校长的著名左派学者杜国庠先生的器重和启迪,积极参加支持周恩来同志率领的东征军活动,并投入澎湃同志倡导的农民运动。1926年在澄海县参与建成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绍杰积极响应“八七”会议的号召,发动群众拿起枪杆子奋起战斗,把队伍拉出来打游击,并与何丹成、林灿等同志集结数万农民举行暴动,在澄海县建立了三天的红色政权。敌人对他恨之入骨,到处搜捕他,抓不到王绍杰就放火烧毁他老家住处,他活动过的小学“长祖祠”也被烧成焦土,并悬重赏要王绍杰的头颅。王绍杰在潮汕无法立足,只好流亡到泰国、香港,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进步的文化活动。直到1937年春,与途径香港去延安汇报工作的方方同志(时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治部主任)会面后,王绍杰毅然要求奔赴抗日前线。国难当头,王绍杰不得已惜别妻儿,带了一批爱国华侨青年,到福建省龙岩县白土参加了新四军,先后在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和副司令员粟裕身边当秘书,后任新四军第一师司令部人事教育科长、秘书长,1944年调任苏浙军区第四军分区任副政委。
1945年秋,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我党为争取“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毛主席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我方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则下,让出浙江、苏南、皖南等八个地区,中共中央部署我军采取“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以便实现“夺取东北、巩固华北、坚持华中”的战略目标。1945年9月22日,中共中央电示:“粟裕亲率部先行渡江北撤”。就在苏浙军区即将完成北撤任务之际,于1945年10月15日,发生了“中安号”客轮在江苏省泰兴县天星桥附近,因轮船破旧、负载过重沉没的惨重事件,船上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委韦一平和王绍杰等指战员、地方干部、船员800余人被江海吞没了(父亲当时刚过40岁),获救者不足百人。粟裕同志在失事次日,接见了获救幸存的陆锦荣同志(时任四纵司令部代理机要科长,后任空军某军副参谋长),对幸存者表示亲切慰问,对牺牲者表示沉痛的悼念,并承诺在胜利后一定要为死难烈士建立纪念碑。在粟裕同志逝世三年后,由叶飞同志题写的“烈士英灵,永镇江海”的纪念碑及陵墓,已于1987年10月事发后的42周年,在出事地点建设落成了。而在事发后的27年之后,粟裕同志在来广州处理公务的百忙中,还念念不忘曾在他身边工作多年的王绍杰的亲骨肉!这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我们那次难得的接见,粟裕伯伯的亲切教导,慈祥的音容笑貌,我们永不忘怀!
楚青同志曾介绍说,你们会从你们父亲以前所写的文章中,体会到粟裕同志和你们父亲当年的亲密友情。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细读到父亲1944年在艰苦的行军生活中,所写“向粟裕师长学习”的近6000字长文(当时发表在《苏中报》上)。父亲写道:“粟师长从17岁离开家庭到参加革命20多年,经历了无数艰险,期间如从南昌暴动到五次反‘围剿’,在浙江三年游击战争,有些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终于克服了困难,完成了党所给予的任务”。父亲又写到:“我觉得师长可供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从大处而言,约有10点:
· 一、为党奋斗,不屈不挠……。
· 二、指挥若定,临危不乱,可使儒者立,怯者勇。
· 三、精明强干,谨言不苟。他‘心细如发,明察秋毫’。
· 四、深入下层,了解群众。
· 五、注重实际,抓住中心。
· 六、克己奉公,严守纪律。
· 七、辛勤不懈,生活朴素。师长多年战斗,又带过六次花,现在健康是大不如前了,但他晚上常工作至12点左右,他一向是贡献于党者多,而取于党者少。
· 八、诚恳谦虚,亲切可爱。
· 九、民主精神,阶级友爱。
· 十、努力学习,言行一致。他的臂是残废的,但他学会了驾摩托车,其他如修理无线电、收音机等,总之,对军事上需要的,他无一不喜欢学习。
值此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父亲牺牲70周年之际,重温粟裕大将及新四军老一辈的丰功伟绩,高尚情怀及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我们虽已离休多年,身体也不够好,但一定要继承新四军父辈的遗志遗愿,与时俱进,努力学习,继续革命!
浙东分会王文彬 王莹
上一篇: 记我父亲周士标和他的战友沈维康同志的故事
下一篇: 铭记家乡父老乡亲对我的恩情